数据显示,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其中参与民间借贷的资本约1100亿元,占全市银行贷款的20%左右。自2010年以来,温州地区民间借贷利率一路走高,月利2分、3分(2%、3%)已属于“友情利率”,突破7分、8分的也比比皆是。曾经带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民间借贷,转眼间就变成了高利贷,部分企业也因民间借贷问题出现了关停倒闭,少数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的现象。去年10月,温家宝总理也亲自赶赴温州以稳定局面。
温州,以民营经济扬名海内外,温州模式也曾一度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楷模。然而这座民营经济的重要发源地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这次危机中教训惨痛。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差,实体经济难为所引起。因此我建议:
一、政府应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1、以前温州崇尚“无为而治”,但在当前产能过剩、迫切需要推进结构调整的情况下,政府应提供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环境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转型发展。
2、减轻税负,让实体经济“轻装上阵”。近年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涨,税费负担沉重。要缴纳的各种税费项目繁多,除了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外,还有城建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以及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和社会保障缴费等,再加上一些摊牌、罚款、检查、评比、认证、培训等收费,使得部分实体企业不堪重负。政府应好好整顿一下地方性的收费,给予适当减免,对不合理的地方性收费要坚决予以取消。
3、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实体经济难做,使许多企业主将注意力放到了副业上,房地产、矿产、字画,甚至大蒜。什么赚钱炒什么,以至于最终炒出了资金链断裂、企业停产、人要跑路的局面。一方面是民间资金想找出路,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这就需要政府对民间资本进行正确的引导,疏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渠道,实现资本要素的自由配置。将民间借贷真正纳入到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等同等的金融体制内,资金使用途径规范,有监管。
二、金融机构要为企业减负,拓展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办理周期长且抵押率低,即使企业有幸能获得贷款,但通常都会有返存、购买金融产品等附加条件。商业银行应着力优化、缩短审批流程,控制贷款利息以外的附加融资成本。
同时,我市民营企业规模不等,业态不同,发展阶段不一,全靠银行解决融资问题是远远不够,也不合理的。随着国家稳健货币政策的持续实施,企业资金还会在一段时间内趋紧。金融机构应主动帮助企业改变过去基本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拓展如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企业债券、股权融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政府、媒体也应对此加以宣传和推广,为实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良好条件。
三、企业要安心于做实体经济。面对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涨和实体经济个位数的盈利能力,不少企业将资金转向其他副业,“掏空”了实体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企业必须理性面对虚拟经济的高额“利润”。明确实体经济才是基础,及时调整对此前对虚拟经济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