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本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发展事业,市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越来越便捷。在取缔“四小车”之后,道路交通状况有明显改善。但是不必讳言,在取缔“四小车”之后,特别是在新建的大型居民社区、市郊结合部,一些公交站点与周边小区交通的接驳还没很好到位,由此产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最后一公里”,这段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在没有“补充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给市民,特别是年老体弱的市民出行造成了不少麻烦。因此建设社区交通微循环,完成“最后一公里”接驳,是政府完善公共服务应有的义务。
解决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一般有两种方式:袖珍公交和公共自行车。这两种方式分别适合不同的路面环境、社区类型及适用人群。对于年老体弱手脚不便的人群来说,公共自行车也难以推广。因此应首先考虑建设袖珍公交系统。
电瓶小巴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能源车,成本约在5万元,运营成本也较低,由于车身小巧,特别适合在一些比较窄的小区内部道路及非主干路上行驶。但在目前的法律法规方面对电瓶车的使用有不少限制。根据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电瓶车没被纳入国家机动车产品目录,电瓶车不能上牌照,属于场地车,只能在场院内运营,不能上城市道路行驶,更不能取得合法的运营证件。
建议: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街道、社区负责人员到试点城市的相关街道社区实地考察取经,再根据温州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尽快组织开行袖珍公交、试点公共自行车租赁、运行社区小巴,这不仅便民利民,更有助于倡导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也是治理黑车这个城市顽疾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