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温州城市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资源整体上已出现供小于需求的局面,市民出行过于依赖小汽车等个体交通方式,导致路面交通拥堵现象日趋矛盾。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客运交通行之有效的运输方式,不仅安全、舒适、快速、准点、低碳、环保,促进低碳经济、缓解资源压力,而且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功能。我市将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列为“十二五”规划重要工程,整个辐射温州沿海地区的4条线S1、S2、S3、S4总投资800亿元。其中以市中心为核心向东西辐射的主线S1线,全线51.9公里,一期投资估算152.3亿元,已于2011年11月11日在龙湾区石坦村正式开工,工期大约4年。
四条轨道只有同步建设,才能有望完成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线贯通的既定目标,构建“东拓、西优、南连、北接”交通运输网络,真正畅通优化温州市的交通状况,拉开大都市框架。我市轨道交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平台,解决巨额投资的来源问题。对于敢为人先、藏富于民的温州来说,最佳的途径就是引进民间资本,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步伐。据了解,为了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投融资、建设与营运,市政府计划拿出35亿元的额度向民间募集股本金,建立温州幸福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是迈开了吸引民资的第一步。
为此建议:
一、用足用好国务院颁发新“36条”经济政策。根据新“36条”精神,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第一条就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项目。”并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干线、铁路支线、铁路轮渡以及站场设施的建设,允许民间资本参股建设煤运通道、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积极支持铁路企业加快股改上市,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领域的渠道和途径。”我市要用足用好这一政策。
二、要善于运用丰沛的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制定一套完整的融资计划,争取4条轨道能同步建设。我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总投资,估算在800亿元。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外的温州人异地产业投资累计达到6000多亿元、房地产投资2000多亿元,充分说明我市社会游资丰沛,民间资本充裕。要学习前人引进民资办公共事业的成功先例,创造性地设计新的融资计划。我市曾经发行3元券建设温州大学,拍卖座位权筹资建体育馆。1998年通车的金温铁路是由知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发起、地方参与投建的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股份制铁路,开创了内地与香港合资修建铁路的先例。这些成功经验都在激励我们,需要改革创新的胆魄和勇气来办今天的事业。建议趁欧洲债务危机,吸引在欧的温州人回乡投资。除发行债券、财团贷款和市民参股等外,同步进行股票上市运作,直接向公众出售了股权。
三、借鉴香港地铁融资模式的成功经验。债务融资由香港政府提供担保,由香港地铁公司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地铁的经营和日常管理,既满足资金需求,也降低了借贷成本、减小借贷风险。轨道经营企业可以依托轨道交通的优势开展多种经营,以非车务发展车务并实现互相促进。发展轨道交通沿线物业,减低运作开支,开发车厢影视广告,发送礼品和以良好的服务来吸引乘客等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将成为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四、制定可行的盈利模式,回报率不低于10%,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民资。温州民资曾一度叱咤风云,纵横全国,席卷利益。但受借贷风波的影响,成了“堰塞湖”,需要政府向城市交通建设上疏导,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和回报民资的办法,吸纳民资参与地方交通的建设,使危机变为商机,不失为一举两得的举措。
五、提升规划方案,大手笔描绘浙南、闽北1小时生活区,吸引投资。要站在更高的层次、用更宽的视野来谋划我市的轨道交通,4条轨道在同步建设的同时,配合市委市政府拉大城市框架的蓝图,争取与铁道部一起规划,将台州、宁德的动车直接引进4条线中行驰,形成浙南、闽北1小时生活区,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让温州成为海西、长三角经济区的交通枢纽。整体提升我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投资回报前景。
提案人:经济界 庞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