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温州的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被挤至浙江省末位。2010年GDP仅2925.57亿元,这一数值还不足美的和华为两家企业当年的营业额之和。和中国很多城市一样,迫切希望调整产业结构的温州,苦于找不到新的增长方向。温州资本也找不到适当的方向。温州困境,需要解决的不是流量问题,而是流向。在目前现实情况下,我认为中国的中小型的跨国公司的走出去投资应以民营企业为主,因为它更具比较优势。所以温州政府应该积极培育小型跨国公司,鼓励一批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率先走出去,成为行业发展的龙头,逐渐承担起引导行业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任。
一、培育小型跨国公司的意义
(一)带动产品出口 中小跨国公司技术、人员与生产成本都比较低,其产品的价格也更容易被东道国所接受。一般说来,中小型的跨国公司使用的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而往往是第三世界国家更为需要的适用性技术。最后,中小型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往往带出的是半成品,机械设备等,从而促进出口,而带出的资金较少。这类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中小型跨国公司应该是在现阶段的“走出去”战略首推的形式。
(二)进一步引导温州产业转型升级
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进出口贸易、营销物流、电子商务、市场开放等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促使“温州制造”向“温州创造”转变,从“生产车间”向“总部基地”转变,从“贴牌路线”向“品牌路线”转变,从“大工业”向“强工业”转变,从而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再创工业经济新优势。
(三)推动温州总部经济的发展
为有效消除我市产业结构面临“空心化”的严重威胁,必须大力构建内外对接营销体系、现代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各类市场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和培育发展总部在温州,在国内外市场进行合理空间布局的总部经济。
二、 对策和建议
(一)抓好小型跨国公司培育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
温州正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从温州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出发,现在应该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应将“温商总部之都”作为总体目标,北京的定位是高端总部经济,温州应定位于温商和中小企业,将与温商有关联的小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小型跨国公司的培育工作,应以此出发,展开总体制度设计。
1、由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培育小型跨国公司的若干意见》,对培育工作的目标定位、政策支撑体系、服务协调系统等予以明确的阐述,特别是对相关资源的整合以及对需要改革创新方面提出原则意见;
2、设立“小型跨国公司培育工作小组”,围绕建立“小型跨国公司培育体系”,制定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案。
(二) 小型跨国公司培育的主要任务
以重点企业为服务目标,以三大平台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四项机制建设为支撑,探索建立“小型跨国公司培育体系”。
1、打造三大平台
(1)跨国公司孵化器:将温商为主的境外商品城、境外工业园、境外品牌展示中心,根据其规模和聚合度,分成不同级别、类型,给予指导、引导和支援,大力强化其小型跨国公司的孵化功能。
(2) 跨国公司总部(物流)基地:在滨海园区或瓯江口区选一块地作为跨国公司总部(物流)基地,主要是作为小型跨国公司采购、配送、物流中心;也可与目前正在筹划的保税物流中心相结合。
(3) 跨国公司集聚区:在中央商务区、滨海园区或瓯江口区,选一块划为跨国公司集聚区。小型跨国公司集聚区应重点吸引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含高技术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总部进驻。要将集聚区打造为国内外一流的、功能完善、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服务优良的“温商企业决策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研发中心”。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集聚区的载体可选择商务花园,采用花园式的办公环境和鲜明个性的产品,为企业的再次创业提供了一个量身定做的载体。从预期效应来看,小型跨国公司集聚区能够增强温州经济控制力,提升温州的发展能级和品质,攀升价值链与产业结构转型,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提升温商整体形象,提供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带动税收增长。
2、建设四项机制
(1)以温商金融中心为依托,形成投融资支撑机制。以庞大的境内外温商拥有的可流动资金为依托,打造全球温商金融中心,创新金融管理制度,形成富有温州特色的投融资支撑机制。
(2)以功能区为依托,形成科教文支撑机制。以高教园区、教育改革试验区等功能区为依托,培育符合跨国公司及其员工、家属在科学、教育培训、文化等方面需求的各类机构和服务,形成有品位的科教文支撑机制。
(3)以三大平台为依托,形成公司运营空间支撑机制。以“孵化器”、“集聚区”、“总部基地”为依托,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公司运营空间支撑机制。
(4)以地方财税机制创新为依托,形成财税政策支撑机制。以对重点企业的扶持、进入“集聚区”企业的地方税返还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小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强化集聚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形成有力有效的财税政策支撑机制。
温州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01号(并案2)
|
|
年初,市政府在龙年世界温商大会上提出办“三件大事”促温州转型发展和温商回归创业创新。即着重抓好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实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等三件大事,全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为温州转型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广大温商创业创新提供更多的商机。经过去年的民间借贷风波的洗礼后,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心态发生很大变化,愿意扎扎实实做好原来的主业。加上近几年温州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奥康、康奈、冠盛等部分企业已经具备小型跨国公司的雏形。为了抓住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本土小型跨国公司时机已经成熟。
一、培育本土小型跨国公司的意义
1993年联合国把跨国公司定义为: 由两个或更多国家实体组成的、在一个经营体系下运营且通过股权与其他方式形成的企业. 并将其中制造业雇员500人以下、批发业雇员100人以下、零售业雇员50人以下的企业定义为中小型跨国公司。中小型跨国公司在资本流动、技术、产品创新和适应市场方面有着大型跨国公司所没有的优势,还可以避免一直来在温州外贸出口中存在的恶性竞争和低价倾销等现象。同时还具如下意义:
1、 深入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的需要
内外温州人是温州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特色优势、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温州发展历程是同内外温州人互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是内外温州人全面互动的最好时机,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温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的幸福城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以城乡统筹为抓手推进社会转型,以优化环境为载体推进经济转型,全面加快温州转型发展,同时为广大温商创业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2、 进一步引导温州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我市的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而言,量大面广的工业企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价值链低端环节过于庞大,对资源环境依赖性过强,而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标准乃至分拨营销等环节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整体工业价值链的提升。随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来临和产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挖掘产品制造过程的附加价值难度越来越大,研发、采购、存储、物流、营销、金融和技术已经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来源,围绕制造业生产链的各个节点环节而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总部经济形态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径。因此,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进出口贸易、营销物流、电子商务、市场开放等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促使“温州制造”向“温州创造”转变,从“生产车间”向“总部基地”转变,从“贴牌路线”向“品牌路线”转变,从而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再创工业经济新优势。
3、 推动温州总部经济的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市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但伴随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将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格局日趋明显。为有效消除我市产业结构面临“空心化”的严重威胁,必须大力构建内外对接营销体系、现代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各类市场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和培育发展总部在温州,在国内外市场进行合理空间布局的总部经济。
二、培育本土小型跨国公司的思路和建议
温州正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在应该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应将“温商总部之都”作为总体目标,北京的定位是高端总部经济,温州应定位于温商和中小企业,将与温商有关联的小型跨国公司总部作为主要发展内容,以此展开总体制度设计。
(一)建立政府支持体系
市委市政府要出台相关文件,对培育工作的目标定位、政策支撑体系、服务协调系统等予以明确,整合相关资源解决在培育过程中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跨国公司的健康成长。
(二)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温籍留学人员和专家
跨国经营最重要的是需要国际化背景的专业人才。这需要近期和远期目标。据统计,我市目前在海外从事金融、经管、营销、数理、计算机、医学及文化领域的温籍专业人才有4000余人,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因此近期目标可通过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侨联和商务局合作,以留联会为载体,搭建企业和温籍海归人员及海外高素质专业人才交流协商平台,就地取材解决跨国公司经营所需的国际化人才,因为留联会的许多人既掌握当地语言,又了解所在国文化,担任企业海外经营的管理和业务骨干十分合适。同时,随着温州大都市建设框架的拉大,2011年出台的包括《温州市“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的实施办法》在内的一揽子的吸引人才计划,充实海外人才储备库,充分发挥温籍留学人员和专家在未来跨国经营中的作用。
从预期效应来看,小型跨国公司集聚区能够增强温州经济控制力,提升温州的发展能级和品质,攀升价值链与产业结构转型,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提升温商整体形象,提供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带动税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