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一个曾经陌生的概念,以其巨大的潜力、“绿色”的特性,进入我们的眼帘。近年来,温州市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比重也略有增加,它不仅带动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也有效带动了服务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推进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结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法律法规及政策完善上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市体育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略显滞后。今年温州市成立了《温州市体育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有效的推进政府举办公共服务业、社会事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对公共服务业、社会事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但从政策法规层面来看,我市至今未能出台一系列的实际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发展社会综合资产投资全民健身服务业。比如税费优惠政策,金融方面优惠政策......举例来说游泳场所作为夏季群众必不可少的健身项目,目前的水费竟然等同于桑拿娱乐场所,如此的高水费对于一项带有公益性的场馆来说根本无法承担亏损的压力,因此今年我市很多小区游泳池选择停业,虽然群众反响极强,但经营者也无可奈何。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相关企业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二是体育产业市场单一,开发乏力,后劲不足。我市体育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包括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技能培训市场、体育产品销售市场等。虽然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体育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明显品种不全特色不足,领域不广,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需要逐步提高,如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等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是体育市场的日常管理难度大,市场管理人员缺乏。国务院新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已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行政执法主体更加明确,主管体育产业的职能部门是体育局。而作为体育产业管理的温州市体育局产业处编制仅三人,人员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全民健身服务业的正常发展,更不利于引导场所自身品牌的建立。
四是缺乏高水准的经营公司和经营人才。开发体育产业市场,组织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推销受民众欢迎的体育产品,调配各相关市场资源,这一切都需要有高水平的经营公司去运作,也需要高素质的优秀专业管理人才,优秀人才配备是发展体育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我市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恰恰是缺乏高水平的经营公司及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极大地制约着休闲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
发展体育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转换观念:从“烧钱”到“赚钱”。体育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体育不是用来“赚钱”的,但北京奥运会之后,随着体育市场的繁荣,人们不但希望可以在家门口看高水平的球赛,更希望可以每天到附近的体育设施进行休闲健身,甚至还可以自己当一个体育用品店的“小老板”。体育主管部门更紧跟这一理念,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转变观念,为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二、转变思路:让“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我市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及全市上下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热潮,为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但又充满挑战。首先,发挥社区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作用,鼓励并支持在社区中开展体育咨询指导及策划、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租赁、体育活动保险、体育康复等各类社区体育服务活动。其次树立品牌意识形成规模发展。把一个体育赛事经营成一个名牌赛和把一个体育产品经营成名牌产品一样,同样可以获得名牌效应。同时创新思路,在土地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推行体育场地多用途经营方式,如小区游泳场馆,每年的利用率仅2个来月,引用水立方改装建设的理念,在闲置月可以改装成其它运动场馆,一次投入永久受益,既解决了群众的场地需求,又让闲置场地活起来,变单调用途为多用途。最后要大力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如8月16日举办的温州市龙舟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抓住这一契机,争取2012年创建成中国龙舟之乡,到2015年,创建成中国龙舟名城,打造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城市金名片。
三、强化服务:“税收”“金融”政策齐力扶持
要制定适合我市特点的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政策。通过市场调研,完善市场管理,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构建平台,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休闲体育产业。尤其是在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上,例如对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体育事业,对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向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在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上,建立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更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入,做到“政资”“民资”双管齐下,合理设置健身项目,着重考虑科学的布局,尽可能贴近社区和中心居住区,为居民的出行健身提供方便。
四、纵向联合:加快休闲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休闲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血脉相连,应当彼此交融,互补、互动的发展。结合温州市丰富的休闲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及群众健身需求,积极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相融合,引导市民健康生活,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建议结合城郊的江、河、湖、山与丘陵等天然资源条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体育旅游圈形成集健身、休闲娱乐、观赏、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开辟我市体育旅游的新天地。
五、强化管理:加强体育市场管理队伍建设。随着国务院新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正式实施,行政执法主体和任务更加明确,如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且有危险性的经营项目从行政备案上升为行政许可,加大了市场管理的监管力度。为此,要落实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建议市政府参照文化、劳动等部门市场管理稽查队伍的做法,解决体育市场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缺乏的现状,确保我市体育产业市场管理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加强体育产业的统计工作,为制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依据。
当体育产业在欧美国家已经是参天大树,温州的体育产业还是一棵小苗。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的迫切需求,发展体育产业,提供群众生活品质,“让全民动起来,健康温州亮起来”,成为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及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保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体育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在温州将逐步迎来发展的艳阳天,体育产业必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亮点和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