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问题。
新年伊始,在2013年的市民“关注榜”中,食品安全当仁不让,高居榜首,关注度高达31.2%。从皮鞋老酸奶、瘦肉精、问题血燕、毒豆芽、染色馒头、地沟油、塑化剂白酒等等,到刚被曝光的假鱼翅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老百姓挥之不去的梦魇,在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国人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在温州,往辣椒粉里添加工业染料、过期大米上市销售、海参里含有工业碱、超市自制销售不合格食品、无证酒庄窝藏大量“名牌”假酒……
在技术水平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不法商家也学会利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成本。从食品造假到滥用添加剂、非法添加化学物,几乎所有能降低成本的手段都被不法商贩和黑心商家所利用,我们在感叹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在为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而愤慨,同时也为监管不力而无耐。
我们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
1、监管不力。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在立法层面成就显著,《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继出台,一系列国家标准也大部分跟国际接轨。但这些越来越细致的法律却并没有改善国内食品安全日益恶化的现状。根子出在执行环节,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很多,权责过于分散:卫生部起综合协调作用并进行风险评估;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检总局负责进出口以及监管生产加工环节;药监局管药品;流通的食品主要是工商局监管。多头监管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没有出问题时交叉管理,增加企业成本;二是在出了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谁都不管。
2、技术助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食品加工的操作空间扩大了,再加上市场的激烈竞争,有些企业就铤而走险,出现了违反使用或滥用某些技术,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比如做肉肠的企业,用淀粉冒充猪肉,但在使用了添加剂之后,能使产品的口感和真正的肉肠一样,甚至更好。
3、犯罪成本低。违法犯罪成本过低,“法不足畏”,往往使一些人逐利而往、知法犯法。因为法律上对不法企业的经济处罚,上限为“货值金额十倍以下”或“十万元以下”罚款,难怪一些违法企业总经理叫嚣道:“最多判我三年就出来了。”
因此,我们提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1、统一协调管理。由温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每月召开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定期发布食品安全警示,建立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细化部门监管职责,统一协调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监管机制;完善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发动经营者及行业协会主动参与其中。
2、加强技术监管。政府要不断加大食品检测检验技术研发与投入力度。监管部门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行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动员社会监督力量,及时反映并抵制假冒伪劣食品。
3、加大打击力度。建立健全各类政策法规,增加违法犯罪成本。法律法规具有震慑的效果,惩罚是遏制错误最节省成本的方法,有时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现在该是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者出重拳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并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重罚遏制酒驾就是明证。
4、推出扶持政策。降低关键行业的投资成本,政府扶持补贴,比如:粮食种植业、畜牧业等等;同时减少程序上的环节和收费,比如:一站式服务、免费审批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从业者不道德或不法行为的心理驱动力。
5、重道德强宣传。治天下就是治人心,要致力于提高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度,尽快构建新形势下的道德框架,而不只是简单的“道德回归”。同时,加强宣传和舆论导向,最大限度地调动“新闻力量”和文学艺术的力量,向社会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