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初,根据温州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各县市区相继制定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方案”,至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了传统村级组织模式转变为社区模式的组织设置工作。
我市的社区中心一般设有生产生活服务办公室、思想文化服务办公室和审批办事服务办公室,审批办事服务办公室负责便民服务大厅的日常管理等事项。便民服务大厅是社区发挥服务功能的基础性平台,按照“上放下提”的原则,进驻下设基层站所的职能部门、镇或街道、行政村三大类办理事项。目前,获批可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办理的便民事项各县、市、区不等,大致在50项至120项之间。社区中心以便民服务大厅为窗口依托,除具有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外,还可发挥有偿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功能,并负有信息咨询的任务。
目前,我市的社区中心都已落成挂牌。期间,我们就社区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运行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走访发现,部分社区的便民服务大厅形同虚设,有的处于关门状态、有的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在岗,只有少数几个便民服务大厅的一两个公共服务事项在正常开展工作,比如乐清石帆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的流动人口登记和计生工作。有社区中心工作人员反映:前来便民服务大厅办事的人不多,有些服务大厅由于无人前来办事而关门。此外,社区的有偿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功能还未真正落实,个别社区设置了志愿者服务窗口,尚未开展实质性服务工作。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新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对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的功能不了解。
虽然在对原行政村进行“联、并、转”改革时,各镇、街道基本上都能根据地域相邻、民风相似、规模适度、群众认可四大原则,做到了科学合理布局。但3-10个传统行政村通过“联”的方式组成一个新社区,原行政村的村民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新社区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尤其是在原行政村还存在的情况下,原来由村办理的事项,村民还会到村里办理。又由于镇、街道的办事处尚未撤销,原来应到办事处办理的仍会到办事处办理。同时,居民对社区中心和便民服务大厅能办什么事等还不了解。
二是部分社区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对新社区能否长期存在持有疑问,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三分三改”尚未完成,社区建设还处在过渡时期,部分新社区干部对社区的存在和发展认识不足,放大了过渡时期的新社区的困难和缺点,工作热情不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客观上影响了新社区和便民服务大厅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社区中心办理事项众多,关系尚未理顺。
社区的综合服务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办理事项多的特点。例如:乐委办〔2011〕52号文件:《关于落实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办理事项 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布的第一批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办理事项有62项。乐委办〔2011〕61号文件中的农村新社区基本服务指导目录,列出了35项社区基本服务事项。社区虽小,服务很大。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审批事项,需安排在编人员在窗口办理。且目前,部门和众多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窗口之间,关系尚未理顺,工作开展困难。
四是社区现有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业务不熟练。
由于大部分审批事项需职能部门的在编人员办理,职能部门由于人手不足,无法同时进驻各个社区,因此很多窗口有岗无人、或无岗无人,无法正常开展有关事项办理工作。目前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对原来不在村级办理的事项不熟悉,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训和熟悉。
为落实社区各类办理事项,切实发挥社区便民服务功能,我们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1.宣传部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宣传小册子等媒介,各行政村、各新社区、各镇街道的宣传窗口等阵地,开展大范围、大容量、大声势、多样化的宣传。一方面要提高社区干部社区建设意义的认识,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区群众做好服务;另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中心功能的了解,发动和指导其到社区来办事,切身感受社区的便捷服务。
2.民政部门指导各社区根据各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需要,设立发展自己的品牌服务项目,切实解决居民实际生活困难。比如企业较多,外来人口众多的社区,开展发布招聘信息,开展社区流动人口服务、提供社区劳动就业咨询服务,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功能的认识,增强归属感。
3各社区积极开展社区文体文艺活动,如举办全民运动会、红歌会等活动,模糊原行政村之间地界限,逐渐增强社区居民对新社区的认同感。
二、加快整合,提高效能
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具体体现在各类事项办理集中、快捷、方便,让社区群众实实在在地从中受益。涉及办理各类便民事项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快下放职权、“放”对职权、“放”好职权;镇、街道的大部分事务性事项要下放办理;联并的各行政村要加快“上提”,将无需村双委集体研究及公示的事项转到便民服务大厅办理。有效整合资源,协调解决社区共建、资源共享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便民服务大厅办事窗口有岗有人能办事,才能使其正常运转,切实为社区居民办事提供方便。
三、招募社工,加强培训
1、现有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原行政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流动性太强,不利于社区持续发展。村干部大多有自己的事务,不能按时上班工作。所以招募专职社工,是社区中心便民服务大厅正常开展工作的必然途径。建议组织部尽快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建设中来。
2、社区中心和便民服务大厅要正常顺畅地开展便民服务工作,配齐人的同时还要考虑配精人。要坚持教育引导在先,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突出镇、村两级,切实抓好业务培训工作。要着重根据不同岗位需要开展对口业务培训,提高窗口服务人员业务水平。
四、完善功能,优化服务
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完善农村社区公共福利、公共卫生、公共文体、公共教育、公共安全等五大服务体系和设施;拓展有偿服务项目,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采取准入制的方式,将社区医疗、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专业性要求高的服务项目纳入社区中心;健全社区工青妇、残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建立志愿者队伍。
五、落实经费,保障运转
1、落实社区工作人员经费。按照省文件有关精神,农村社区应配备若干专职社工岗位,各社区配齐配强干部,社区专职社工工资全部列入市财政预算。
2、落实社区办公经费。市财政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对社区办公经费的拨付,建立社区单独账户,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社区工作有效运转。
3、积极寻求共建资金。引导社区内驻区单位、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帮助社区,为社区发展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