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曾有幸参加了鹿城区教育局在上海举办的校园长培训班,对上海的“五四学制”教育改革很颇感兴趣。十年过去了,上海教育在经历了试点、争议、推进、稳定等阶段后,终于“修成正果”: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完成“六三学制”向“五四学制”的过渡,即小学5年、初中4年。2010年终于可喜的看到温州教育也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开始试点实行“五四学制”。但令人奇怪的是,温州的教育改革居然面向全市的小学生,采取择优录取的方式集中到所谓的名校中统一试点,这下家长茫然了,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也困惑了,在一面是一刀切的就近入学、均衡教育的规定下,“五四学制”改革似乎变成了择校的另一个出口,或者说是“名校”到小学挑尖子生的一种行为。曾有位小学老师这样说:今年毕业班的班长几乎都被名校的“五四制”班级挑走了,班级的学习骨干一下子少了,六年级这课难上多了……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经过调研与思考,希望提出的对策及建议能促进我市教育改革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合理谋划,确定改革试点。
我国目前现有“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小学和初中阶段划分,也有少数地区采取九年一贯制教育模式。六三制是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制度,是我国的主导学制,温州目前基本采用这一学制。从去年开始,我市在第二外国语等学校开始采用 “五四”制 的教育试点工作,在试点进行的两年中,关于两种学制优劣的讨论和争议可谓是见仁见智。不可否认,“五四”制的教育模式有一定的优势,从人的成才规律看,小学5年完全可以完成教学阶段的任务,增加一年初中教育的时间与内容,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初中教育的优势,增加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因此,学制改革试点应选择几所小学、初中或一个地区,进行对接式的改革,而不应就几所重点中学对全市小学生进行“掐尖”式的选拔,这样的试点既不具有代表性,也不利于教育均衡化的发展。
二、强化调研,合理制定教改方案。
判断一个学制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生命力,最主要的还得看它是否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否有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育不能跟风,我们必须根据温州的实际情况办发展教育。要想改变学制,一定要做好试点学校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办学条件的准备工作,对试点小学的富余的教师有一个统筹的安排,随意改变学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毕竟孩子的认知水平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提前学习,只会让学习困难生增加。
首先,应建立与“五四学制”相适应的课程教材体系。上海作为“五四学制”的成功示范点,从1991年课程教材改革方案出台,开始了第一轮课程教材的改革,到1997年开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理念的“二期课改”形成了适应“五四学制”的课程教育体系。温州在小学阶段目前没有形成“五四学制”的教程体系,与实际的改革完全脱节,因此,现在升入初中的学生实际上只是就读“初中预备班”而已。
其次,应建立与“五四学制”相适应的师资培训体系。目前,课程的改变必将带动教师教学的改变,构建并完善了适应“五四学制”的师资培训体系,必须制定高素质的师资标准,实施达标学历与高一层次学历的教师进修,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师职务培训,强化“高学历、高水平、高知名度”的骨干教师的培训。只有教师完全适应新的学制教学,才能很好的推进教育改革。
最后,应建立与“五四学制”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确立对初级中学和小学进行由“基本评价和特色评价”两部分组成的办学评价体系,基本评价从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两方面进行,而特色评价从办学特色、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三方面进行。
在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在温州市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学制改革需要认真研究学校教育的性质、方针、目标、任务、入学年龄、修业年限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义务教育的分段修业年限,并进行与其学制配套的相关改革,从而达到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