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11年底,温州共有私营企业8万多家,民营经济比重约占全市GDP的82%。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受局部金融风暴的冲击,温州中小民营企业经营困难、亏损数增多。其原因既有企业外部客观原因,又有企业内部主观原因,尤其是企业家的素质、能力和水平的不足,同时,又缺乏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支撑,导致企业发展停留在“低、小、散”的状态,产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在现有市场秩序与商业规则不断面临新的冲击与变局的今天,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的成长,能否成为现代企业,能否拥有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灵魂、决策者、领导者-企业家。因为企业家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和前景,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要改变温州产业格局,首先应改变的是企业家思维方式、观念、理念,而要改变上述因素,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大企业家的培训与教育力度,激发企业家创新思维,更新经营理念,提升管理能力,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运筹帷幄的驾驭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的优秀温州中小民营企业家队伍,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温州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创建学习型城市,促进温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此建议:
一 、将我市中小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培训纳入全市人才培训规划。坚持“向外引进人才,向内培训人才”方针,建立负责组织工作机构和长效机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实施方案,使全市中小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培训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全力打造一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适应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二、 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中小民营企业家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差异,实施分类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层次化、多样化的培训服务,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企业家认识、了解、应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思维模式。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应以企业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的塑造、资本运营、国际化运作作为主要内容,使企业逐步进入规范化、国际化轨道。对中小企业,则应以提高企业运作的规范化程序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为主要内容,注重政治品德、商业文明、诚信经营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尽快地培育出本地高端管理人才。
三、培训形式要创新。依托温州大专院校、党校、行政学院及社会办学机构,或引进和选择国内外相关高校、培训中心师资力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框架。建立若干民营企业家培训基地或培训中心,采取专家讲座、学术研讨、论坛、案例分析、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可建立民营企业家培训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网上培训,对企业家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培训。鼓励各级总商会、行业协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展“行业协会自培”和“企业自训”, 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探索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提升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
四、培训经费要补助。教育培养中小民营企业家应该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服务工程、主要责任,在市人才开发资金中设立市级中小民营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或建立我市中小民营企业家财政专项培训基金,并逐年增加。培训基金用于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必要的资金补贴或奖励以及开展培训服务机构给予的奖励扶持。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出资开展培训,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培训费用共担的投入机制。
提案人:蒋庆华
提案人工作单位及职务:
浙江特陶集团总经理
温州市陶瓷品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党派:民建
界别:民建
手机:1390663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