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西部工业企业林立,务工人员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不丰富不单单是关爱务工者的小事,更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是我市经济建设、平安建设、文化建设的大事。
为此,中共温州市鹿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于2006兴建中国鞋都文化广场,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是当年鹿城区八大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
该广场占地33亩,总面积21780平方米,文化设施齐全,内设阅览室、图书馆、多功能厅、培训厅、表演厅、电子信息馆、数字电影厅、量贩KTV、舞厅、旱冰场、电子游戏厅等,对外公开招标,引进民资参与经营管理。这里务工人员众多,曾经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无处消遣,治安和刑事案件时有发生,鹿城区将原来的荒芜之地建设成为了一个集休闲、娱乐、体育、购物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广场,为鹿城西部30多万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及物质文化产品,为鹿城区的民生工程塑造了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构建和谐鹿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近年政府对鞋都文化广场后续的支持明显不如以前,经营者担心刚刚投入的设施还没收回成本就移作他用、很多周边的企业及新居民也担心广场服务外来务功者的功能减弱,广场功能一旦改变或升级,就不是务工群众能玩的地方了。因此,在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我市六城联创,打造文化大市的新形势下,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中国鞋都文化广场服务新居民的功能,广场需要升级和提升文化品位,但是必须是在强化服务新居民的前提下的规范和提升,使鞋都文化广场真正成为中国鞋都的一个亮丽的文明窗口。
理由如下:
1、鞋都文化广场作为一个文化休闲购物基地深入人心,已经形成品牌,有效提升了鹿城西部工业区的文化品位。鞋都文化广场成立5年多,已经成为越来越受新居民欢迎的活动场所,节日期间人流量一天有5万人次以上,使得30多万温州新居民逐步融入温州的生活圈,成为真正的温州人。许多大型的广场活动也选择在这里举办,比如“爱心温州,慈善有我”大型文艺晚会、“快乐之声”新月温州人K歌大赛、禁毒宣传、全民健身活动等大型文化活动吸引观众20多万。
2、鞋都文化广场成立以来,辐射到的区域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刑事案件明显下降,说明鞋都文化广场极大地促进了新温州人的精神文明培育,十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3、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特色和亮点,鞋都文化广场被各方面关注。从成立时媒体的一致惊呼:鹿城区是黄金地谱出和谐曲,到中央、省、市、区以及兄弟省市各级领导多次莅临考察指导,将其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予以肯定和鼓励。从鞋都企业纷纷呼吁并向市“两会”建议创建鞋都文化广场,到现在的职工舒心、老板放心。无不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鞋都文化广场的关切和关爱。
4、5年的实践证明,鞋都文化广场的运作是非常成功,既说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重视支持,确实为关心民生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同时也与其具体的经营管理者倾心打造、心怀民生分不开,这正是温州人“义利并举”思想的重要体现。说明鞋都文化广场这种引进民资办公益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驱的运作模式取得了成功。
具体建议如下:
1、继续给予重视支持,设置引入新的元素提升广场的形象,丰富强化鞋都文化广场服务新居民的功能,打造一个新居民的精神家园和休闲娱乐港湾。要按照《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温委[2011]7号)文件精神,将鞋都文化广场打造成服务新居民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2、借助文化广场平台开展政企联动、社区互动、全民参与的新居民文化活动。政府加强支持和引导,发挥企业和社区的主体作用,共同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提升广场的文化品位,使新居民真正融入温州,安居乐业。
3、加大投入,继续完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4、利用文化广场平台开展就业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开展安全教育和政策宣传,提高新居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技术素养。
5、加强广场的内部管理和规范,规范文化场所经营秩序。既要对经营承包单位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同时也要运作好当前的合作模式,从中积累鼓励和引导民资参与公共事业建设的经验。要防止急功近利、与民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