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小、乱、散”的状态,有的连生存都有很大的压力,更不用去谈升级转型了。造成这种状况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负担过重:
1、用工成本过高。《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大大加重了企业用工成本。企业承担员工工资的同时,还需要承担5险一金。目前企业负担的社保占到员工工资比例的35-45%,个人占到工资的10-15%。不但如此,现在还存在招工难,为了招到员工,只能采取提高工资福利。
2、税赋成本过高。除了要支付正常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外,还有许多明目繁多的税种,比如城市维护建设税7%、教育附加税3%、地方教育税金%、水利基金(销售额千分之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职工人数1.5%征收)等等。这些给中小企业都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3、融资政策难以落实。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能力很弱,使得中小企业资金更加紧张,虽然现在国家出和市里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是要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还有很多实际的难度,即使某些中小企业能获得贷款,但贷款利息也远远高于基准贷款利息,去年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高的甚至是基准利息上浮100%,这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有的企业为了正常经营只能求助于民间高利贷,资金成本更高。
4、消费市场大幅萎缩。由于受去年金融风波影响,内需市场乏力;由于欧债危机等国际形势影响,出口也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中小企业销售额与销售毛利率双双大幅下降,部分行业销售市场萎缩达50%以上。
二:中小企业获利能力普遍较低:
1:在同行业中,大多中小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所以只能靠牺牲利润去争订单。
2:由于资金,技术等实力的限制,有些产品高附加值的行业进不去,只能从事低回报的行业。这样就会恶性循环,为了生存已经疲敝不堪,没有财力人力去探索自身的升级和转型。
3:政府采购对本地企业缺乏应有的支持。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与大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政府采购中很难与那些大企业(包括外企)进行竞争。10年,我市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所占比例很低。
三:进入某些行业过于轻率,没有做必要的调研,比如前几年有些企业转型进入太阳能行业,结果70-80%的企业亏损。
为了扶持我市广大中小企业加快升级转型步伐,我建议:
一、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减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只有企业有了盈余积累,不再忙于为了生存而患得患失后,企业才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升级转型上来。
1、 实行宽松的用工政策。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而且能够促进企业用工的积极性,帮助政府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降低社保征收率,减轻企业用工负担。目前的社保征收率太高,企业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建议降低公司缴纳部分至员工工资标准的20%左右,个人应缴部分免缴;
(2)尽快出台“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如宁波从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新政策。这项政策的最大亮点是:缴费比例大幅下调,企业缴费比例从13%下调到12%,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为8%,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企业的用工压力和用工成本。
(3)允许企业与职工进行工资协商。暂停执行温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允许企业在与职工协商的前提下,实行灵活工资政策。
(4) 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体谅企业的困难,支持企业度过难关。对企业与职工发生劳资纠纷的,要多采取调解的方式,不能僵硬地按《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执行。
2、 实行宽松的财税政策,降低企业的税赋成本。
(1) 建议:对企业应缴地税(包括国税地方留成部分)在原基础上直接减半征收;
(2) 暂停或减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件费、水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等经济好转后再行征收;
(3) 对确实有困难企业允许申请缓交。
3、 实行各种有效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抱团解决融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行业协会参与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 中小企业贷款成本过高。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明显高于大企业,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贴息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4、 加大政府采购本地企业产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扩大本地市场。
(1) 政府部门要带头使用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支持本地企业优先进入政府市场;
(2) 政府采购部门要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有明确支持本地企业产品及服务的采购政策。采购产品及服务时,要向本地企业倾斜,不得对本地企业设置苛刻的门槛条件。
二:政府引导,专家考察论证,根据每个企业的自身特点,给其量身定做,找准适合的,符合国家潮流的,有前瞻性的有很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千万别再“入错行”了。也可以找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还没有转换生存力的科研成果。
三:本人特别建议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向“智慧城市”领域转型升级,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其蕴涵潜力和机遇都应该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