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温州为数众多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市场经济、丰富市场供给、繁荣地方产业、增加财政收入、提供劳动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温州中小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和总产值的90%以上。
据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监测分析,当前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在110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一般性实体投资的占35%,即380多亿元,其余2/3的资金用于房产投资或民间借贷。
然而,2011年4月份以来,有关温州中小型企业老板“落跑”事件接二连三暴出,有的甚至跳楼,高利贷动辄几千万、几亿元,甚至十多个亿的规模。原因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是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认证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融资。2011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都在30%以上,年利率达10%左右。另外金融机构为降低风险,往往偏重于对大型企业的融资支持,这些企业获得融资后,又往往向高回报的产业转移,或是以参股小贷公司或向中小企业借贷等方式,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温州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一般都得有担保,不是厂房等固定资产,就是企业之间“连保”。“连保”往往造成“局”中一家企业资金断链,不知哪家就会给拖下水。一旦有一家企业的资金断链,很可能就如多米诺骨牌,牵扯其他相关企业陷入危境。一些实体企业或房地产企业不惜饮鸩止渴。在经济扩张周期的投资,由于资金链断裂而成为烂尾工程,一些企业主不甘束手就擒,通过高利贷打通资金链。据温州地区部分企业调查发现,现在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遭遇多重挤压。60~70%的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而且,中小企业大概只有20%能够从正规银行得到贷款,也就是说80%要靠体制外的融资。而很行系统在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严重的资本金要求下,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我市民间资本匡算高达6000亿之巨,在各地炒房、炒煤、炒棉、炒股,不仅有损温州的形象,也使温州实体经济不断“失血”。而另一方面,我市民间借贷体系主要依靠私人借贷、地下钱庄、典当行、投资公司等外在形式完成,其核心是人格化交易下的熟人信任关系,借贷程序不规范,抵押、担保、利率等确定都存在人情化、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引起纠纷和矛盾。民间借贷事件在我市频频爆发,预示着温州金融管理体制出现了很大的危机。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服务中小企业,规范我市民间资金借贷行为,建议:
一、金融部门出台中小企业信贷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评估风险,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向上争取单独的切块计划指标,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新产品,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规模。
二、建立长效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服务中小企业。完善项目评估体系和信用体系认证,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成本和可操作性。
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由银行、保险机构认可的区域性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实施商业信用评级,降低民间资本的信息成本,为其投入中小企业提供客观依据。
三、加强风险担保体系建设,化解民间资本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初期与长期,存在较大风险。必须建立与完善风险担保体系,通过建立风险与利益的分摊机制,引导民间担保机构介入,从而使民间资本直接或间接投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四、借金融体系改革的东风,通过加快民间借贷立法、健全完善内外部监管机制、出台鼓励政策拓展后续资金、规范业务操作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善用民间金融,把民间金融纳入监管体系,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发展,逐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使小型金融机构获得合理的利润。
五、建立由政府牵头,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金融监管部门配合的民间融资机构监管机制,对民间融资机构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其规范运营。政府与银行共同搭建一个多方共赢、多元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企业提供差异化的融资服务。
六、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开辟会员企业贷款“绿色通道”,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降低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同时正确引导中小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为成长型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综合服务方案。确保中小企业健康稳健地发展,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
七、政府应做好金融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老百姓普遍懂得参与高利贷的风险和法律责任,使吸存企业知道盲目吸存的法律后果。
八、整顿或理顺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应发挥作用,防止银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对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的,市政府要有应对措施,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加大对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监管力度,遏制高利贷现象及其引发风险的可能,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实体经济。
界 别:民建
提案人:陈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