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人才的全球流动日益频繁。国际科技人才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尤其在专业化、高层次创新人才上。当今时代,经济实力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科技实力以人才实力为保障。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会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的突破和技术革命。我国的经济虽然步入世界前列,但是基本依靠的,不是人才和知识经济,而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高投资的基础建设、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制造业。而我国在重点经济领域需要500万专业人才,在社会发展领域需要800万专业人才。在人才工作方面,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开放双重国籍、搭建平台、优厚待遇等。我国也陆续出台了党管人才、签发红卡、千人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各个省市、开发区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人才。温州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人才的重要性无庸置疑,而且大家都已经达成共识,要引进各方面的人才。而且,最近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全面地介绍了目前温州人才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制定了“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详细规划和措施。
现简要介绍下的温州人才存在的问题:
1. 人才优先理念不明显;
2. 人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布局不合理,科技人才总量明显不足;
3. 人才逆淘汰现象逐年明显,温商在温贷款投放到外地造成温州资本的流失,高校毕业生的外流造成相对教育成本高及教育收益低;
4. 人才发展投入不足,难引才;
5. 地区生活成本极高,难留才。
在具体实施人才工作的过程中,有几点建议供参考:
1. 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加大人才专项资金的投入。这几年我市的人才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和进步,而且温州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但是考虑到温州目前的生活环境、人才集聚、研究平台、高房价、高消费等问题,市里为人才工作配备的资金、优惠政策等和国内兄弟省市比较,没有太大的优势。诸如深圳的“孔雀计划”,苏州的“领军人才项目”,无锡的“530计划”、“无锡千人计划”,鄂尔多斯的“1+10”人才战略政策等,他们的发展秘诀可以统一为“不拘小格、大投入广招人才”,整个领导班子要重视,并提升到具体工作中。
2. 能否在立法层面上考虑,简化程序。温州具有丰厚的海外人才资源,目前至少有43万温州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131个国家和港澳地区,此类人群中包含了诸多的高端人才、成功商人,但是让他们放弃美国、欧洲等国籍回国,很多还是不愿意的(独生子女政策、国际旅行的便捷度等)。建议向相关部门申请将温州作为一个试点,发个类似“温胞证”之类的证书,有效期可以长一些,使其享受准公民待遇,进一步促进交流与合作。
3. 加强宣传,建立起全社会重视人才的风气。温州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温商遍布全球各地,但是与此相反的是,温州本土文化气息浓厚,民众排外现象严重。因此,需要在全市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力度宣传人才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抓“典型”进行着重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将人才带来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对外出的温州人,特别是温商、高校毕业生关于温州人才政策的宣传,吸引他们回到温州安家落户,充分用好这宝贵的资源。使他们能“走出去学习、经商,回家做贡献”,改变目前墙里种花,墙外开的局面。
4. 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证”。建议政府出面协调给入选国家、省市级重点人才工程或人才称号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证”,给予一定程度的社会优惠福利(如:减免公园景点门票,行政部门、银行、购票等机构办事优先等),福利是次要的,关键是增加他们的荣誉感,体现全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另一方面,节约他们的时间,为他们提供方面,他们也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5. 有针对性的为人才搭建平台,不仅是科研平台,也包括专业、规范的项目评价机制和融资平台。虽说温州目前拥有着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和几千个亿的民间资本,但是缺乏专业、规范的项目评价机制和融资平台,以致出现“好项目找不到老板,大资本找不到好项目”的问题,政府出面引导他们“炒科技”。因此,建议结合温州本土特色,政府牵头搭建专业、规范的平台,引领企业“走出去引才招智、本土融资融智”,特别是要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加强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