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两会”上,民建温州市委会副主委、省政协委员金利泰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环保大数据在环境管理领域应用》的提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具体提案内容如下:
2015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相继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等,提出未来五年内要把全国省、市、县所有相关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物排放数据、环境风险评估数据以及自然生态数据、环境执法监察数据等全部整合汇总,彰显了以大数据建设、共享及分析应用等新技术在生态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成都建设的“数智环境”系统、西安市临潼区大气网格化监测监管综合服务平台、杭州市“城市大脑”中初步形成以监测监控、环境管理、行政执法、政务协同、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等内容为应用的完整12369智慧环保体系等,为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全国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精准解决和预测环境突发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推动环境治理和管理体系能力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但在当前实践中,环保大数据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突破:
1.物联网环境要素全面感知能力不足。针对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和环境管理精细提升,环境因子的全面感知能力存在不足。在水环境领域,现有常规的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指标大多数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十几种水质参数,没有实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基本项的全覆盖,监测指标覆盖度不足。在环境空气领域,在易受污染的敏感环境区域(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化工园区周边),监测点位偏少,监测因子针对性不强,例如杭州大型的天子岭填埋场周边环境敏感点缺乏对臭气指标的实时监测,从而无法提前强化治理措施,导致周边居民投诉频发。在固废管理领域,目前固废管理信息平台对于一般固废的管理功能相对简单,虽然实现了产废企业的信息上传及电子联单等基本需求,但并没有像现有的危险废物监控系统那样成熟,缺乏基于GIS系统将一般固废从产生、运输到处置全流程进行监控,环保大数据库的建设仍需时日来不断完善。
2.大数据挖掘分析计算能力薄弱。从事数据分析计算的专业环保人才欠缺,导致对历史环保大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判断后进行清理、净化、挖掘及分析的能力薄弱,大部分数据只停留在数字本身的统计报表、查询检索、可视图化层面,无法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缺乏先进的环境模拟和预测模型,难以通过数据组织建模来探索污染源排放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联,无法为管理决策者提供科学支持。
3.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治理能力一般。目前大部分线上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只能通过实时监测监控、在线报警等功能发现环境问题,通知相关部门或企业解决,并没有兼顾评估处理的功能,提出具体线下污染防治措施,数据反馈到终端的智慧治理应用能力一般,导致智慧监管和智慧治理脱钩,无法形成有机闭环,快速解决问题。以杭州市城市数据大脑城管系统智慧河道应用平台为例,目前更多地停留在河道集成共享数据中心建设、智慧河道大数据投屏系统展示功能阶段,没有进行大数据综合分析运用,基于模拟预测提出科学解决方案,并通过泵闸及水质治理设施的自动化控制到达智慧治理的目的。
因此建议:
1.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水、气、土一体化多元感知体系。针对已有的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扩大监测指标范围,同时注重监测系统及时运维,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已有水质、大气常规监测指标到全指标覆盖延伸,从重点污染源监控到所有污染源监控布局,从地表水监测到地下水监测覆盖,从环境指标数据监测到治理设施工况数据监测扩大,从单一监测点位到布局合理的多点位发散,逐步增加环境监测监控范围,提升环境自动监测化能力,获取更多动态的关键性环境大数据。
2.培养专业大数据分析人才,引入先进的环境模拟模型。抓住环境信息中心建设的契机,着力培养大数据分析人才,应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使用价值;引入先进的环境模拟预测模型,通过数据(环境数据整合国土、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输入建模分析,发现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各种相关性,实现污染的溯源分析、污染形势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等等,为制定污染应急策略或将环境污染遏制在萌芽状态提供信息支撑。
3.治理设施与环境管理同步智慧化,智慧监管和智慧治理完美融合。优化环境管理平台,使其成为监测监控、在线预警、分析决策、评估处理的一体化平台,对环境治理设施进行智慧化改造,对其运行工况进行实时监控,使其与环境监管平台同步智慧化,利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于出现问题的重点区段或关键环节进行原因分析,根据评估方案采取高效快速的治理措施。以河道智慧治理为例,发现水体水质变差,快速通过调整配水系统设备、曝气设备、治理设施的运行参数,在短时间内恢复水质,通过智慧治理快速解决问题。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