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
也说“三季人”
偶读周家儒“夏虫不可以语冰”一文,文中讲述了“三季人”的故事,让人读后感触颇多。
一日,孔子的学生在门外扫地,进来一个浑身绿装的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吧!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欣然应诺。“绿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脱口而出道:“春夏秋冬四季。”“绿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两个人争执不下,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绿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绿人”磕三个头。
孔子闻声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忙问:“老师,一年有几季啊?”孔子看了一眼“绿人”道:“一年有三季。”话音未落,学生险些委顿在地,只好乖乖地给“绿人”磕了三个头。
“绿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睁眼说瞎话呢?”孔子说:“你没看见客人那样执着蛮不讲理的样子吗?他就像蚂蚱一样,生在春天,长在夏天,死在秋天,蚂蚱一生没见过冬天,你如果跟蚂蚱讲冬天,怎么讲都讲不通。所以对这样的客人,你讲一年有三季他会满意。”孔子弟子仿佛略有所悟。
是啊!“三季人”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俯拾皆是,一抓一大把。窃以为“三季人”就是外行人说内行话,抛开熟悉的领域,竟然在陌生的领域“说内行话”,争得脸红筋暴。换句话说,将自己的短处与人家的长处争胜负或者蒙输赢,岂不是在秋天里死的蚂蚱赌冬季吗?
毛泽东曾说,不要不懂装懂。如果在陌生的领域硬要打肿脸充胖子,岂不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在鲁班门前弄斧头,这就是“三季人”典型的无知特征与表现。因此,笔者以为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充实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弥补自己“缺季”现象,才不会被人背地里贻笑,才不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笑柄。
本刊编辑部